文:欧阳新潮昆明配资平台
人在岁月的长河中,往往会遇到许多人生的贵人和美丽的风景,有时我们会把这些过往缓缓的融化在心情里,有时会把它付诸笔端,文字是美好的,它能沉淀一个人的情怀,更能让人的灵魂如诗一般的雅致,如墨一般的醇香......。
在我过往的道路上,曾遇见过一个如同璀璨星辰般的贵人——吴丈蜀,他就是指引我学习书法之路的一盏明灯。
吴丈蜀先生
那是1977年底,我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湖北省钟祥县长滩区,招工到了湖北省出版发行局,被分配在局属的纸张仓库锻炼,上班的第一天就看到一个五十多岁,个子不高,身材瘦小,精神闪烁,两眼炯炯有神,骨子里透出一种智慧的光芒,走路虽然不快但很利索的老同志,在往每个办公室送开水。我是第一次见到他,虽与他不熟,可看到他焕发出的那种特殊磁场的身影和气质,不由的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敬意。
展开剩余89%在青工学习班上,纸张仓库的党支部书记吴湜澄先生告诉我们,那位送开水的老同志叫吴丈蜀,是一个右派分子,在这里改造思想,他原来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,是一个文史学者和书法家。听到这个介绍我顿时感觉到他的高度和神秘,后来我就很有意识的关注他的点点滴滴,当时他正值落难,他太太也陪伴他住在纸张仓库,每天帮助他烧开水送开水,负责仓库一百多号人的日常喝水。他烧水的开水房,在办公室通往厕所过道旁的,一个只有六、七平方米矮小的锅炉房内,那里面非常黑暗,虽然打扫的还比较干净,但由于黑媒块加上熊熊的烈火,锅炉房内又黑又潮又热,靠一个45W的灯泡照明,到了夏天温度高达五六十度,那是武汉的夏天,难于让人停留。锅炉房内放了一张小小的简易方桌,上面铺着纸张仓库独有的白纸,算是给这个空间增加了一点点生机,这张小方桌也就是吴老的工作台。吴老的鸿篇巨著《诗词的格律与韵律》(出版时定名为《诗词曲格律讲话》)一书就是用半年时间,在这个环境及其恶劣,又黑又小,高温难当的空间里写成的。1984年,当我看到吴老正式出版的这本书以后,才真正感受的吴老的文学、文字、诗词、历史功底是多么的深厚。因为,当年我常去锅炉房打开水的时候,总是看到吴老利用空暇时间伏案在那里爬格子,总会好奇的问吴老在写什么,他笑笑回答:我在写一本《诗词的格律与韵律》的书。那时是文革后期,所有图书基本都被毁了,加之他当时的身份和地位,他手头没有任何参考资料,他书中所有引经据典的唐诗、宋词,元曲等原文,以及他对诗、词、曲的所有知识储备,都在他脑子里。记得有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,在湖北省新华印刷厂代印《唐诗三百首》一书,我发现后,从印刷机上拿了几手还没成型的该书折页给吴老,吴老手捧着还飘着油墨香味的书页,激动的两手颤抖的说,终于又看到唐诗了,他如获至宝的把唐诗三百首的折页,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他的小方桌上,对此如此敬畏。
吴老的鸿篇巨著《诗词的格律与韵律》(出版时定名为《诗词曲格律讲话》)
在纸张仓库锻炼的一年多里,我除了完成仓储的装卸的本质工作以外,还兼管单位的广播室,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属于个人的空间,于是我充分利用这个空间,一有空就写写画画,当时有个老编辑白纯熙先生,也被划为右派,在纸张仓库劳动改造,做门卫工作,每当他值班时就在门卫室画素描,我天天去看他画,并拜他为师跟他学画。每天下班后我除了画画外,也练练字,那时我刚开始学习写字,对写毛笔字没有太多概念,只是喜欢,也没有任何字帖资料和理论书籍,偶然在报纸上看到用毛笔书写的文章标题,和极少数刊登的书法作品就爱不释手,拿来临写。我知道吴老是书法家,有时特意跟他接近,向他请教一些知识,时间久了他看我很好学,就主动教我很多东西,他给我讲的第一个书法箴言句是“何时临渊自羡鱼,期成旦在下功夫,两份笔砚三份看,余晷还需广读书”(1987年他的书法作品中,将其绝句修改为“学字原无捷便涂,期成端在下工夫,二分笔砚三分看,余事还须广读书”。后来还看到了他写给美术编辑邹典佐先生的这幅作品)
这首用他一生书写经历体悟出来的绝句,给了我很大的启示,吴老告诉我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,行动最重要,动笔最重要。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收获必须下功夫,多看多读,多习多练,在动手的同时还要认真读书读帖,广泛涉猎,博取众长,并且要有高度的感悟能力和演绎能力。
那时吴老虽身处逆境,但他任然保持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风骨,保持着对艺术的高度热情与执着,他难能可贵的精神气质与心里状态,感动了很多人。他工的作环境虽然十分艰苦,但他从不为环境所困,有时会在他的小方桌上,为向他求字的人书写书法作品,这种时机偶尔被我碰上,我就请求站在那里认真观赏,细细揣摩,吴老边写字边给我讲写字用笔的真谛,他告诉我:书法是线条艺术,一定要学会把控线条和水墨的神韵关系,因此,手持毛笔落于纸上,一定要中锋用笔,既要灵活又要坚定不移,让线条圆润饱满,富有弹性,书法中的线条就像人的脊梁一样要挺拔而有力度,他认为书法不仅要有外在的形象,更要有内在的精神体现,用笔要如褚遂良《书论》所说做到“如锥划沙,似印印泥” ,行笔时笔尖应该象锥子插在沙中行走一样,中锋前行,使沙子左右分离均匀,形成线条的美感和质感。书写时,笔和纸触碰如同印章盖在纸上一样,果断坚定,不偏不倚,稳如磐石,使线条有立体感。等到你把线条掌握到极致的时候,你便可以八面出峰,运用自如,点笔成金。吴老一生都在孜孜不倦追求他笔下的线条之美,他的书法线条从纤秀遒劲到雄健拙朴,从盘根错节到疏密有致,如高山坠石,似千年古藤,有岁月的沧桑,有心灵的洗礼。他笔下有墨痕组成的线条形质,口上有无限积累形成的经典语言,如同明灯一样,一直照亮着我的习书之路。书法需要下功夫,需要不断的临摹、研究、探索、前行,吴老不止一次告诉我,他习字从来没有用毛笔临过帖,他都是边看字帖边用手指在腿上划字,只到把字记下来,融入脑海,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为止,要求我也应该养成这个习惯,几十年来我一直牢记并消化他的教诲,使我受益不浅。
在我向吴老请教如何写出自己的特点时,吴老告诉我:“须治千碑方创体,能藏万卷始言家”。“成家岂是临帖得,造诣全凭字外功”。
他说,一个人要想写好字,必须广涉众帖,博览群书,功夫体现在写字以外的知识积累,功夫体现在对字的感悟,功夫体现在以智慧眼光审读前人的书法作品,吸取精华,研究每个字的结体造型,观摩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,如果做不到这几点,写字只能成为字匠。书法的确是一门天性、悟性、功夫、技术、加技巧的特殊学科,一个书者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运用,前辈们总结的经验,其书写之路将事半功倍。
吴丈蜀先生是我国书坛大家,其书法功底,书法理论,书法成就是业界公认的,他是当今只读帖、背贴、不用毛笔临帖,而又把诸帖理解的及其透彻的唯一一人,他把字帖分为碑帖和书帖,他认为碑帖练习笔力,解决写字入木三分的力度,书帖解决字的造型与结构。他虽然被称为不临贴的书法家,可他对历代碑帖,书帖,尤其是汉魏、六朝等历代字帖都融入于心,他追求以拙寓巧,以朴寓华,似拙非拙,似朴非朴,富有蕴含神韵天趣的风格 ,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字的组合,更是人生的经力,情感的表达与精神追求的体现,他将每个字都形成于法,运用于笔下,或刚劲有力,或柔美婉约,或大气磅礴,或清新淡雅,创造了自己的笔墨语言,游于拙巧之间,形成了古今无此体,达到了“天趣”境界的独家书艺,他的成就将会被书法史来界定。
1978年3月,我从纸张仓库调到出版局政治处做人事工作,那时正值文革后期,落实右派政策工作刚刚开始。我国因1957年反右运动中,大量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被错划为右派。之后,对右派落实政策自1957年反右运动结束后就逐步展开,到1978年4月,中共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其余右派分子的帽子。9月党中央批转同意中组部、中宣部、统战部、公安部、民政部《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》,强调对过去错划右派的人,要坚持有反必肃、有错必纠的原则,做好改正工作。
当时政治处领导分配我在时任干部科长(后任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、局长)路用元同志的领导下,由我做具体工作,负责对出版局管辖的,自1957年后因各种原因被打成右派、反革命的同志,予以平反昭雪,当时所平反的人员有吴丈蜀,白纯熙,田一文,卫侠夫,和穆熙,张家森,王治平,万文授等七十多位同志。由于我在纸张仓库对吴丈蜀先生接触较多,难免有些感情因素,我第一个查找到吴丈蜀先生的档案,进行了认真的阅读,清理,整理,并报请路用元科长审核起草平反报告,将吴丈蜀列入第一批平反名单,报请省委宣传部,省人事局审核批准。很快省人事局就下达了,“关于吴丈蜀同志右派问题的平反决定”。记得当我收到第一批平反人员,平反审批决定以后,去纸张仓库通知吴丈蜀,白纯熙同志的时候,他们激动的老泪纵横,感概万分,压在头上二十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,终于见到了人生的曙光。当我向他们清退文革时期,红卫兵抄家没收的财产时,吴老拿回了几十本零零散散被红卫兵抄家的书籍时,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字帖,吴老红润着眼眶说:当年红卫兵在我家抄走的书籍光字帖就有几百本,可现在都失散了,可惜呀!后来,我又按出版局的决定,安排恢复吴老的工作,让他回湖北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上班,从事编辑工作,那年他已经59岁,离退休只剩下一年时间了,他人生最好的时光在磨难中度过了。吴老自恢复工作以后,又唤醒了他激昂的青春般的活力,全身心的投入在编辑工作,学术研究和书法研究之中,他晚年成绩斐然,硕果累累,成了中国文坛、中国书坛一颗闪耀的明星。
那时,湖北省出版发行局和湖北人民出版社,在汉口解放大道新育村63号合署办公,我们在一栋楼里上班,政治处在四楼,文史编辑室在三楼,吴老除平时书写书法作品以外,还为很多书籍题书名,每每看到他的新作,我都要去他办公室光顾一下,一饱眼福。
吴老是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,是蜚声我国文坛、诗坛、书坛的著名学者、他聪颖思慧,神韵天成,以深厚的学养和承古出新的笔墨功夫,独创的“童体”字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。虽然与他的接触只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,但他是我学习书法的启蒙老师,他为我树立了知识分子傲骨人格的榜样,他的人品、书品,文品一直深刻的影响着我。
2025年7月30日《书法报》报道截图
发布于:广东省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